《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索达吉堪布 著

2014-09-10

  作者:索达吉堪布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推荐人:金道总裁 邓皓文

 

  编辑推荐

  ★索达吉堪布献给正在年轻和曾经年轻过的你《残酷才是青春》

  ★苦才是人生

  ★做才是得到

  ★人生在世便是相逢

  一、即使你从来没读过,没听过《金刚经》,那人生的很多违缘可能较难化解,而如果把《金刚经》请回家,或带在身边,就相当于与佛在一起,时时、事事皆受佛法甘露的润泽。

  二、《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著名演员陈坤、孙俪由衷推荐的藏地上师。

  三、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众多欧美院校极受欢迎的心灵讲师之一。

  四、备受清华、北大、复旦、港大等高校师生欢迎的心灵导师。

  五、经文宣讲中,结合了藏地、汉地众多译本所长,并广泛引用佛菩萨及前辈圣者的教证,次第传承出“《金刚经》能断一切苦,能带给人无尽强大”的丝丝密意,圆满显现藏传佛教讲经的特色。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能断人生各种执著,给身心带来强大正能量的生命开示录。只要你掌握了哪怕其中短短一句的智慧,苦不苦什么的都会无所畏。

  当然,假如你不太懂其中的意思,它也并非对你没有利益。当自己遭逢磨难、疾病、不顺时,单单是抄写或念诵一遍此经,就有助于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甚至只是把它放在家里,或带在身边,此处也相当于有了佛塔,能化解诸般灾祸,增添无边吉祥。

  这一点,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都会如此!

  作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驻锡于喇荣五明佛学院。多年来,堪布不仅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了汉语,而且还将汉文典籍译成藏文,使更多的人不会因语言障碍,而错失珍贵的人类文化精髓。

  1990至1999年,堪布曾前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多国弘法。近年来,又应邀前往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港大等高校,与众多知识分子进行交流,深入浅出地展示佛教奥秘,引导大家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等问题。并与诸多海内外科学家,对宏观、微观的生命科学,以及环保、和平、道德等方面理念,一直以来深入探索,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堪布常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

  目录

  前言 能断金刚的智慧

  《金刚经》原文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引言篇

  依靠《金刚经》,能够消灾免难

  《金刚经》的译本,是大成就者加持过的

  初善题目篇

  《金刚经》为什么以“金刚”为喻

  中善经义篇

  第一品:法会因由

  佛陀讲经有五种圆满

  为什么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饮食也能变成无上美味

  修行时,身体端直非常重要

  第二品:善现启请

  敬佛菩萨要这样敬

  谁能让我们今生来世都快乐

  敢问佛陀心安何处

  佛经的每个字都有极深意义

  第三品:大乘正宗

  如何发菩提心

  什么是“世俗菩提心”

  什么是“胜义菩提心”

  何为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妙行无住

  向菩萨学布施

  这样布施,福德无法衡量

  “布施”本是如梦如幻

  第五品:如理实见

  真正的如来是什么样子

  第六品:正信希有

  对《金刚经》有信心,也是一种福德

  有了空性见,就能迅速解脱

  万法的显现不是障碍,对万法的执著才是

  执著万法,是生死轮回之根

  执著空性,谁也救不了

  渡河离不开船,但到了对岸,就必须舍去

  第七品:无得无说

  佛陀、佛法真的存在吗

  佛言不可说

  万法不是有,也不是无

  佛与菩萨的区别在哪儿

  第八品:依法出生

  什么是财布施

  什么是法布施

  《金刚经》是诸佛、佛法的出生处

  佛法是智慧的境界

  第九品:一相无相

  什么是沙门四果

  没有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著,才是真正的预流果

  没有来去的执著,才是真正的一来果

  什么是不来果

  阿罗汉为什么叫“战胜敌人”

  阿罗汉若认为“我已得到阿罗汉果”,会有什么过失

  真正的阿罗汉不可能觉得“我是人中第一,我很了不起”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十品:庄严净土

  获得法是一种分别念,理应舍弃

  除了心清净,世上没净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智慧的人,绝不贪恋梦中的身体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

  持诵《金刚经》,能行难做之事,能获广大福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

  念诵《金刚经》的人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

  《金刚经》在哪儿,佛就在哪儿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

  《金刚经》里处处是宝,可随意取

  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什么时候相违之法能共存

  这个世界也是如梦如幻

  心清净之人,见什么都是佛;心不清净者,只见各种丑相

  一心念诵《金刚经》,就能破我执、断妄想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

  具有空性智慧,才能生起大悲

  《金刚经》为什么如此希有

  有信心,就能证悟空性

  不执著有,更不执著无

  一处黑暗时,另一处必定有光明

  人为何始终摆脱不了烦恼

  见相非相,即证悟了实相

  真正的佛是自己的心

  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

  佛经的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

  什么是“忍”的最高境界

  佛曾经怎样修忍

  有大智慧,才不生嗔恨心

  安忍不要“口惠而实不至”

  遇到违缘时,还是尽量修一点安忍

  通达甚深空性,既是安忍,也是布施

  佛陀的说话之道

  “有”“无”是一种矛盾吗

  在有生之年,请每天念一遍《金刚经》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

  对《金刚经》生信,比布施身体的功德还大

  唯有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是本经所化对象

  哪些人享受不了《金刚经》

  《金刚经》也是佛塔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

  每一种违缘实际上是顺缘

  生生世世永不离佛

  “我不懂的甚深之法,并不代表佛陀不知道”

  以小因得大果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

  整部《金刚经》讲的是如何调伏自心

  菩提心也分世俗、胜义

  一切相都是虚妄的

  连佛也没有得过法

  万法皆由因缘生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

  “如来”是什么意思

  梦里为实,梦外为虚

  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

  小中可现大,大中可现小

  “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连“庄严佛土”也不要执著

  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

  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世间没有什么佛不知道的

  心性即光明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种错觉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

  布施只要著相,功德几乎没有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

  色身即法身,法身即色身

  如来的真正身体是无为法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

  默时说,说时默

  佛至涅槃,未曾说过一字佛法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

  不生亦不灭,无舍亦无得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

  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

  智慧离不开大悲,大悲离不开智慧

  不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了吗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

  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

  世上没有众生可度

  凡夫与圣者的差别

  不要执著于自己是凡夫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

  佛陀的每一种相,都是以无量福德而成就

  三十二相也有胜劣之别

  烧香拜佛有用吗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

  相只是一种因缘

  真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

  学佛只是为了遣除烦恼吗

  修福积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

  无来也无去,所以叫如来

  第三十品:一合相理

  一尘中有尘数刹

  这个世界不常有,也不断灭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会实实在在

  世人喜把“没有”执为“有”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先听,再思,后修

  无相之相,方为实相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

  世上有三种功德最大

  “入定”是不执著任何一种相

  “出定”是观一切如梦如幻

  后善结尾篇

  因为皆大欢喜,所以信受奉行

  后记

  愿你从中得到一点真实的受益

  

  媒体评论

  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

  ——南怀瑾大师

  我第一次读《金刚经》的时候哭了,虽然并不理解里面的意思,但是内心感到来自佛陀无限广博的慈悲心,就忍不住流泪,似乎不得不这样,很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

  ——默晓文

  修学佛法要有感性的智慧,对于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就会心向往之,进而去争取。

  ——菩提树下过意

  在线试读

  手捧金刚经,能断一切苦

  要知道,我们痛苦的根源,唯一就是执著。哪怕它只有针尖那么小,也会引来绵绵不断的苦楚。每个人对于执著的东西,得到了,会患得患失;失去了,就伤心欲绝。假如没有执著,任何痛苦皆与你无缘。

  现在有些人不管信不信佛,口头上都会说不要执著,认为“一切皆空,不执著恶,也不执著善”,进而不辨取舍,做很多事情肆无忌惮。但实际上,他们津津乐道的“不执著”,也是一种极大的执著,而且是更为可怕的空执。佛陀曾谆谆告诫:宁可执著“有”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执著“无”如芥子那么小。

  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断除执著,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呢?《金刚经》中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读金刚经,明心见性,消灾免难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大译师鸠摩罗什翻译出来后,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

  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念诵此经。

  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主要宣说了如何断除执著,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经的内容,按印度大德莲花戒论师的观点,可以归纳在三个问题中:

  最初如何发菩提心?

  中间如何修持六波罗蜜多(又名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六种可度脱生死、获得涅槃的大乘法门)?

  最后如何调伏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别的果位?

  为什么念诵《金刚经》的人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

  一、《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

  二、释迦牟尼佛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

  三、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身无别。

  四、持诵般若经的人,是佛所派来的使者,在做如来的事业。

  因此,噶当派的一位尊者说:“一个人的家里若有般若经、佛塔、佛像,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

  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当然,这些功德光是口头上讲,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各种教证来说明,才会知道《金刚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

  《金刚经》里处处是宝,可随意取

  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对执著身体的人,佛就问“须弥山般的身体大不大”,进而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对世界有实执的人,佛陀问“世界是不是很广大”,打破其实有执著。所以,这些并不是无的放矢。

  受持、读诵并为他人广说《金刚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德

  原因是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佛法的殊胜性不可思议。《随念三宝经仪轨》云:“如来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伽功德不可思,若信不可思对境,则生不可思果报。”

  以前世亲菩萨念《般若经》时,屋顶常有一只鸽子在听。以此闻法功德,鸽子死后转生为人,后出家成为大法师,即安慧论师。

  另据《五台山志》记载,唐朝有个僧人叫慧潜,他为了山上能流出泉水,念了整整一万天的《金刚经》。后来果真出现了一口泉,只要谁饮用泉水或在此沐浴,就能开启智慧。这口泉即现在五台山的“般若泉”。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种错觉

  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经常讲:“过去心”跟昨天的梦没有差别。前一刹那的心,现在一丝一毫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的只是忆念,而不是过去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在,则成常有的过失。

  “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这颗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观察它的颜色、住处、形状,是根本找不到的。

  “未来心”是未生之法,根本没有本体。如果未生之法现在可以得到,那完全不存在的法也能得到了。

  用密宗窍诀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总而言之,这里是以“不可得”的理由来抉择心性。不仅心性如此,一切万法莫不如是,因为万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万法本性也不可得。

  以前我看到《金刚经》的这句话时,总觉得其涵义特别殊胜,跟大圆满没有两样。因此,大家也应该经常观心,这里面有很甚深的窍诀!

  历史上有些人依靠这种观察,就能认识心的本性:汉传佛教中有一位宣鉴禅师,他从小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讲法,尤其是对《金刚经》颇有心得,因他俗家姓周,世人称之为“周金刚”。

  后来他自认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听说南方禅宗极其兴盛,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己撰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

  有一天,他在途中买点心,卖点心的阿婆问:“你的包袱看起来很重,里面是些什么?”

  “《金刚经》的疏钞。”

  “你懂吗?”

  “不仅懂,而且讲过多年。”

  “我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分文不取;若答不上来,请到别家去买吧。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您点的是哪个心?”

  禅师一时为之语塞,只好背起行李继续赶路,但心里始终不忘这个疑团。

  晚上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寺院,拜访了禅师之后,临走时他看到外面太黑,就返回来要灯火。龙潭禅师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他伸手接时,仍在思维白天那事。正在此时,禅师“扑”地把蜡烛吹灭,当下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更多内容:http://www.amazon.cn/dp/B00C9V1FVQ/ref=cm_sw_r_si_4_dp_Pcceub1KCFEZ1 

分享:
分享:

2018 © 金道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1400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9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