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著

2010-04-15

  《金融的逻辑》继畅销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之后,陈志武在新作《金融的逻辑》中继续尖锐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


  《金融的逻辑》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金融的逻辑》作者密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问题,全面驳斥了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战争》关于金融“阴谋论”的谬论,观点振聋发聩,再次起到了痛击时弊清迷局的效果。


  作者简介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自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陈志武教授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


  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2008年出版的中文著作《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其中《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荣获“2008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之“年度财经图书大奖”和“最佳原创学术类”大奖,并入选多家专业媒体评选的2008年度最值得珍藏图书。


  媒体推荐


  《金融的逻辑》在金融危机拐点乍现的背景下出版。《金融的逻辑》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热点话题,所谈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社会转型,激起巨大反响。其观点与《货币战争》针锋相对,提出六大问题,直指《货币战争》谬误。--广州日报


  《金融的逻辑》文章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解读了资本市场和股市的密码,《金融的逻辑》深刻地剖析了金融危机的起因与可能的走向,对金融的逻辑进行了正本清源的阐述。--楚天都市报


  吴敬琏(经济学家):说到经济学理论,我没有办法跟那些经过严格理论训练的人比。比如钱颖一、许成钢、陈志武、白重恩等,他们常常能用现代经济学的源流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秦晖(学者):陈志武教授的著作“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把财富创造的制度基础讲得很清楚”。


  易宪容(经济学家):陈志武可以把很难、很深的金融学理论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秋风(评论家):陈志武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在国内经济学术界是少见的,面对纷繁的现实,他不仅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学的逻辑分析,还进行了法律与政治的分析,从而更为正确地解释了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


  何力(资深媒体人):陈志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财富增长的制度性内涵,使我们明白,仅有个人的机遇和聪明才智是不够的,在勤劳和富有之间还有一座必须建造的桥梁--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许小年(经济学家):改变中国目前国富民穷的状况,一方面可以减税。另一方面,就是陈志武教授所讲的,要改变资产配置,我非常赞成中央在“十七大”提的口号,就是增加居民的资产性收入。


  张维迎(经济学家):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陈志武等人曾提出过类似建议,我很赞成。


  苏小和(财经作家):有陈志武在,我们的经济学视野就会持续开阔。


  编辑推荐


  《金融的逻辑》: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还原金融逻辑。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


  为什么“养儿防老”不道德?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说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


  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金融的逻辑》提到: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金融的逻辑》强调: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一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金融的逻辑》序言:


  2007年7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成全方位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裂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而且转变成十足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给多国带来失业大增、政治动荡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时候,我们自然想知道: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更多介绍: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DT_BG&uid=477-0714689-5778022&prodid=bkbk973529

分享:
分享:

2018 © 金道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1400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958号